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不知道有多少酸菜爱好者,会下定决心从昨夜开始彻底断网。
曾几何时,“老坛酸菜”四个字,还是古法制作、匠人精神的代名词。
谁又能想到,它的生产过程,竟是举目不见老坛,遍地只剩“老坑”。
从昔日国民美食,沦落为让人闻风丧胆的地狱级黑暗料理,中间只隔了一台3·15晚会。
这里给还不清楚状况的朋友们再叭叭两句,已经看过新闻的,建议捏着鼻子迅速往后划两屏。
在昨晚刚刚落幕的3·15晚会上,引起最大轰动的行业乱象,要属被央视曝光的“土坑酸菜”。
土坑酸菜,顾名思义,产自原生态的露天大土坑。
是地里挖出来的芥菜扔进土坑,加水加盐,用塑料膜一包,再盖上一层土,直接“就地腌制”而成。
可以说,光是看到土坑本坑,已经让皱眉头,胃酸上涌了。
via.央视新闻
再加上画面里脏兮兮的塑料布和编织袋、称量用的台式磅秤、水泥沙袋和破纸盒……
全都直接摞在要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的酸菜上。
进行酸菜加工的工人们,有些穿着拖鞋,有些则直接光着脚,在遍地酸菜丛林之间闪转腾挪。
via.央视新闻
甚至有些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边抽烟一边干活。
抽完后直接一甩手,把烟头摁进脚下的酸菜汤。
via.央视新闻
绷不住了,合着我过去吃的不是酸菜,是间接捡人烟屁股吃。
更气人的是,这土坑脚踩酸菜,还是“国内特供”。
人用来出口的腌菜产品,工人身上的工作服穿得那叫一个整齐正规。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酸爽”画面,都来自央视记者对湖南华容县的插旗菜业和锦瑞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的实地。
报道中提到,两家公司曾为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也为一些方便面企业代加工老坛酸菜料理包。
其中就包括人最熟悉的康师傅、统一两大方便面巨头。
向来在方便面界笑傲群雄,几乎人人都买过、吃过的老坛酸菜牛肉面,成为了土坑酸菜出没的“重灾区”。
一夜之间,全网“闻”酸菜色变。
有网友被新闻画面折腾出了心理阴影和条件反射。
表示自己现在一听到酸菜俩字,就仿佛被一股脚丫子味儿给包围了。
更有甚者,已经开始进行荧幕考古。
连杨洋在电视剧里吃酸菜牛肉面的画面,都招致了一片“给我把筷子放下”的惨嚎。
这场风波,坊间人称“315脚踩酸菜事件”。
又名《脚尖上的酸菜》,大型灾难片拍摄现场。
不管是在爱吃酸菜的当事人,还是网上的围观者眼里,它的严重程度和后续影响已经无可估量。
什么玲娜贝尔塌房、当红小生劈腿,根本够不上与之一战。
脚踩酸菜事件一出,直接为当代互联网重新定义了“塌房”二字。
别以为你不追星不关心娱乐圈,就能轻松躲过这种“吃瓜吃到自己家”的大崩溃事件。
据说晚会播出时,有人正吃着老坛酸菜牛肉面唱着歌,对着屏幕上曝光的种种乱象点评愤慨摇头。
下一秒抬起头,就直接迎面撞上“脚踩酸菜,烟头酸汤”的名场面。
这下脑瓜子嗡嗡地炸了,嘴里的味道也不对劲了。
再低头看看刚刚拆开的料包,上面印着的“足时发酵”“地道酸爽”几排介绍。
横看竖看、拆开合起来看,都仿佛写着一个“坑”字。
什么足时发酵,明明是用足发酵。
什么传统制作?何止是传统。
幕天席地、纯脚工制作,简直就是原始。
个别知识渊博的倒霉蛋,盯着家中的老坛酸菜包装袋冥思苦想,突然就发现了个中玄机:
你看这个繁体的“壇”(坛),左边有土,右边念“keng”。
原来一切征兆,早已藏在字里行间。
via.小虾米吃绿鲤鱼
也难怪还有人说,2022年了,才懂得当初汪涵老师在打广告的时候,口中的“酸爽”到底是啥意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坑酸水流啊。
不过其中最惨的,还要属最近因为疫情,没法儿外出就餐、买菜做饭的人。
自己在家囤口粮,各色方便食品本就要占大头。
不少居家隔离的人,看完3·15晚会直接傻眼了。
“救命!我囤的隔离物资,就是酸菜牛肉面啊!”
@俊熙舰长
于是这一头,全网都在对着家中的酸菜牛肉面口诛笔伐、踩扁泄愤。
真·脚踩酸菜
但这帮人面前摆着的,却是一道“to be or not to be”,被恶心死还是饿死的生存难题。
评论区有不少网友支招:酸菜包扔了就行,面还勉强能吃。
然而土坑酸菜的冲击,实在是入味七分,千锤百炼,早已经穿过料包,融入了每一根面里。
什么,你问剩下三分在哪?可能在坑里吧。
截至目前,康师傅、统一、白象等多家食品企业都各自发布了声明。
统一称自己已经五年未与插旗菜业进行合作,新闻中曝光的土坑酸菜,从原料到成品,都与统一所使用的酸菜包无关。
白象的态度倒是很硬气,声称从未与涉事公司有过合作,让大家“放心吃”。
结果一转头,却被网友扒出了湖南在2013年的报道中,提到“插旗菜业曾供应酸菜包给白象”的消息。
不仅没把自己摘干净,反而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议。
康师傅作为在曝光新闻画面中直接出现的品牌,迅速确认了插旗菜业是自家的供应商之一,并下架封存了所有相关产品。
via.央视新闻
而几家公司的评论区里,几乎都少不了骂声与质疑。
也看得出来,这次大家是真的被膈应坏了。
甭管涉事企业要如何整改,至少以前吃下去的酸菜,是再也吐不出来了。
在网友眼中,有一坑就有万坑,如今但凡看到“酸菜”俩字,统统就是一整个拒绝的大动作。
就连高校食堂菜单上的酸菜,也要遮个眼不见为净。
@RenHF'
酸菜这辈子,我看怕是再难翻身了。
也不知道这一回,多少人家里的长辈,可以骄傲地说出那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网友们还把方便面当人间美食的童年阶段,他们早已告诉过你,这玩意儿肯定不干净。
川渝地区的朋友们,想必都被家长用一些重口味传说给吓唬过。
我愿称之为地摊美食暗黑版三巨头:
外面的酸菜都是用脚踩的;街边果汁全是色素兑的;羊肉串其实都是耗子肉。
比起后两样直接偷换原料的罪无可恕,脚踩酸菜,最开始听起来更像一种猎奇的民间食物制作俗。
谁能想到随便一搜,脚踩后面跟着的全是食物
Vista新垣结衣小时候就曾听说,葡萄酒都是用脚踩出来的。
但想象中的画面,不是当地小孩充满童稚的欢闹,就是发辫飞扬的美少女,用干净的脚在大木盆里踩葡萄……
反正不是泥水四溅、烟灰飘扬的土坑重口版。
杭州的传统食物冬腌菜,据说也是要用脚踩才够正宗。
@我是阿韬
甚至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最好吃的冬腌菜,要属鸡的汗脚才能踩得出来。
不过这种大批生产、有违食品安全规范的土坑酸菜,显然无法纳入奇葩民俗的范畴之内。
来自酸菜老家的西南,就第一个不答应。
酸菜看了想打人
这里补充一个烫知识:
本次身陷舆论漩涡的老坛酸菜,是以茎芥菜为原料的西南地区特产酸菜,而不是用大白菜做的东北酸菜。
分老铁可以暂时安心,至少猪肉酸菜炖粉条吃起来不用有啥阴影。
涉事酸菜Vs.东北酸菜
所以这两天兴的人,我看要属曾经做过酸菜的美食up主。
成千上万的人点进视频,专程前来洗一洗眼睛。
看着被处理得干干净净、从自家泡菜坛子里捞出的酸菜,纷纷发出“这才叫正经酸菜”的感叹。
以及,如果看得仔细,还能发现不少“还是自己屋头做得好”的本地人凡尔赛发言。
众所周知,西南人家的厨房里,都是常备一长溜泡菜坛子的。
在第一波“看了酸菜就恶心”的嚷嚷声中,也只有这分人,依旧保持着气定神闲的姿态,幽幽吐出一句:
“哎呀,幸好没吃过外头的酸菜,都吃个人屋头(自己家)做的。”
“买撒子老坛酸菜哦,我家就有老坛。”
平时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连芥菜和白菜都分不清楚的小年轻们,这回也算是大彻大悟了。
孩子总是别人的好,酸菜还是自家的香。
于是一个个新闻也不看了,饭也吃不下了,巴不得直接打个飞的回家,苦修传承爹酸菜技术,亲手把酸菜的纯洁性捍卫到底。
毕竟自己做酸菜,充其量也只是面临坛沿水没封牢、整坛发霉烂掉白费功夫,或者口味平平的风险。
至少不用忍受脚丫子和脏乱差的阴影啊。
via.央视新闻
所以说起来,这次酸菜事件造成的全网破防,大概也是因为酸菜口味的特殊性。
就像如今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柳州螺蛳粉一样。
老坛酸菜成功拿捏全国的胃,也算是个地域美食发扬光大的经典案例,且国民度更高。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家心中的泡面扛把子,还一直都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而彼时还偏安于西南一隅的酸菜口味,是由一家泡菜企业送菜上门,给统一做新品调研的。
2003年,已经在和康师傅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统一,在四川地区首次发售了老坛酸菜牛肉面,两年后又引入武汉市场,都获得了不错的销量。
于是2008年,统一将老坛酸菜牛肉面作为全国性产品进行推广,紧接着选取了汪涵作为代言人。
一时间,“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的广告词,和老坛酸菜牛肉面一起,迅速地火遍了全国。
根据网友财经社的报道,统一老坛酸菜面在08年到2012年期间,年销售额上涨了20倍,高达35亿。
尼尔森数据在2012年的统计显示,这一年,酸菜品类的年度市场占比由提高了4.3%,替代香辣牛肉,成为了辣口味市场第品类。
有知乎网友提到,自己03年在成都读大学的时候,一到晚上,宿舍楼的走道上就会飘满了老坛酸菜面的味道。
那时他们在小卖里买泡面,都是“五包五包地买,根本吃不腻”。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执着于这个口味的人,在全网寻觅着“老坛酸菜”。
当然,也不会有人想到,十几年来从不缺少忠实消费者的老坛酸菜,如今会变成人人厌弃的“土坑酸菜”。
我今天在网上刷到破防破得最夸张的一个网友,说自己最近过得特别不顺。
基金赔了,工作也遇上了瓶劲期,受疫情管控,又需要居家隔离。
这些他都能理解,直到从超市备了箱老坛酸菜牛肉面回家,就看到新闻说,这些酸菜都是脚踩过的。
网友心态崩了,我心态也崩了。
在写完了所有的酸菜与脚丫子齐飞的段子之后,我也吃不下酸菜了。
就在今天早上,我还计划着这周加完班,去吃口酸菜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