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赫伯特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个学校的老师。”
的确,父母是孩子未来成长可复制的原件。而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领路人的角色。
《半生缘》中,曼璐和曼桢的母亲顾太太,却没有给孩子们当好这样一位领路人。
她的两个女儿,姐姐在失败的婚姻中抑郁而死,妹妹被姐姐设计陷害,梦想破碎,半生痛苦。
她做错了什么?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她自己不懂得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自然也没有教会孩子该如何做正确的选择
姐姐曼璐在十四岁时,因为父亲去世,她小小年纪就挑起家里生活的重担,当了。
之后随着年龄增大,姿色渐失,为了赚快钱,更是当上了交际花,委身于人。
顾太太不会不知道曼璐选择的是一条死路。
但是她既并没有从自身做出什么努力来增加家庭的收入,也没有在孩子做出这个“飞蛾扑火”式的选择时,说出半个不字。
也许心里也有过不忍,但她最后还是默认了女儿的付出,眼看着曼璐一天天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挣扎,失去了青春,满心怨恨。
曼璐在她的催婚下,很快选择了与祝鸿才这个“似猫似鼠”的猥琐男人结婚。
顾太太作为母亲,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品德,却还暗自高兴曼璐下半生有了“饭票”的依靠。
祝鸿才发财后,对曼璐越来越冷落。为了留住这位姑爷的心,顾太太给曼璐出了个“借腹生子”的计策。没成想,这个主意没有挽救曼璐的幸福,还差点搭上了曼桢的性命。
这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也将两个女儿的未来一次次推向了深渊。
母亲的格决定了孩子的眼界,而孩子的眼界决定了他们的选择。一个个选择累加起来,就组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的母亲,虽脚踏泥泞,但仍教会孩子仰望灿烂的星空。
《天生有罪》的主人公特雷弗的母亲派翠莎就是这样一位逆转命运方向的女性。
特雷弗出生在种族隔离时期南非,他的母亲派翠莎是一位社会底层的黑人妇女。
但她没有因为出身的卑微,就任由自己颓废,或是让特雷弗也和其他黑人小孩儿一样,偷窃吸毒。
她用自己的劳动所得,除了照顾好家人的生活,其他的都给孩子买了书。
她可以忍受破旧的衣服,破旧的家具,破旧的车子,但是会下钱来用“巨款”给儿子买一本喜欢的《大百科》。
她经常带孩子去乡下郊游,去免费的汽车影院看电影,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了解白人的生活。
别人对她的做法不解。但她却说,即使孩子一辈子离不开贫民窟,孩子也要知道,世界远比自己的目光所及大得多。
她极尽可能,垫高孩子的思想之基,让他知道如何把握和选择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特雷弗在成为知名主持人后,比尔.盖茨称他的母亲为“最大的英雄”。
这个称呼,派翠莎当之无愧。
诚然,没有哪位母亲有能力教会孩子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
有时,孩子的确也要通过“试错”来获得学和成长的经验。
但是,有些选择必须慎重对待,家长也必须给孩子提前上好“选择”这堂课。
因为,这些选择的代价可能是生命,也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