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叮……叮……叮……

  喧闹的课间瞬间将上一刻的宁静打破。

  正在奋笔疾书“享受”学生们龙飞凤舞且丢盔弃甲、输得惨不忍睹的听写,这时,有人拍了拍的我的肩膀,还在想:到底是什么事,还能找上我呢?回头一看,确实是有的小吃惊。为什么呢?来找我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班赫赫有名的“小可爱”——小F。

  小F是我们班的问题儿童,平时是一副呆呆的模样。我们班的孩子也因知晓小F的情况,一般不会向他“找茬儿”。平时也很少能够看到他调皮捣蛋的身影。

  可今天……百年难得一遇。

  小F的“状辞”是这样的:老师,阿正同学在体育课上拿土往我头上撒。说着,便将头低了低,给我看证据。确实,我看到零散的土和稻草从凌乱不堪的头发上落下来。

  我简单安慰了这孩子之后就让他先回去了,并且让他帮忙把阿正叫了过来。

  不久,阿正来到了办公室,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对办公室的恐惧,唯唯诺诺,胆战心惊的样子。我很疑惑这样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呢?我打算给他时间让他“坦白”。于是就有了如下对话:

  ——你和小F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

  ——完整的叙述一下?

  ——……

  ——是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吗?给你时间先回想一下。

  ——……

  三十秒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这孩子还是没有要说的迹象,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可又回想孩子刚来办公室的样子,恍然大悟:可能在他的心里,办公室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地方。于是我把这孩子领到操场旁边的草坪上,让他紧绷的神情放松一下,继续聊刚刚发生的事情。

  他说话时还是有些紧张,可已经不似在办公室那般不安了。

  从他的叙述中,我听到的信息是:原本是要F玩,顺便和小F开个玩笑,没想到小F却恼羞成怒。

  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事情的全,因为平时阿正很少和小F有交集。

  首先就事情本身我问阿正这样的玩闹是不是合适。和大多数孩子犯过错的言行如出一辙,阿正很勇敢地承认错误。接着,我反问了一句,为什么选择了小F,而不是班里的其他人,为什么不是班里那些长得身强体壮的孩子呢?阿正再一次沉默。我们都知道,小F身板也是比较小的。而这样的沉默也刚好印证了我的猜想。

  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说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意义何在?快乐的想法会踏实吗?会心安理得吗?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今天是你遭受到了和小F同样的经历,你会如何?心情会好吗?

  说着,阿正那豆大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以为是我的那些话伤害到他?又或者这件事情另有隐情,孩子受到了委屈?又或是……?

  最后也是孩子自己主动告诉了我哭的原因,说自己没有站在小F的角度思考问题。

  事后,阿正也诚信的向小F道了歉。

  我感慨于这孩子能够在做错事情之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又欣慰于它能够思考问题所在。其实这是成长的意义,也是成长的代价。

  这件事情也让我注意到,在与不善言辞、心理较脆弱的孩子的交谈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表情中或许可以捕捉的他们最真实的诉求。有时候的沉默并非他们不想说,只是摆脱不了内心的紧张感,又或是恐惧感。由此处的观察进行下一步的交谈,注意场合,注意语气,注意说话的分寸。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想一想,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时被老师呵斥,如果有更好的相处之道,何乐而不为呢?

  回到最初的问题:课间活动,嬉笑玩闹,本无可厚非。可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真的是想和别人愉快的玩耍吗?自己真的不是想要恶作剧?

  扪心自问,面对最真实的自己,从本心出发,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标签:将心比心 得人心 将心比心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