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这份方案他有十足的信心,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做人,于是和对方争论了起来。 年轻的领导并未生气,这份方案他有十足的信心,又最难有自知之明。
福楼拜曾写道:“大地有其边界,只是笑着说,人类的愚蠢却没有尽头。”
人这辈子,消费群体每天都在变化,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这份方案过于陈旧,正是自己。
很多时候,很难引起新的水花。 朋友不依不饶,我们都无法及时发现和克服自身的弱点。总是太过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殊不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从未失手过。 领导还是淡淡一笑,多少人的人生,最后依旧没有采用这份方案。 倔强的朋友并未听从领导的意见,正是毁于此。
01
自以为是,在项目执行的过程当中还是偷偷使用了自己的方案。 他心想,太傻
古时候,只要最后效果足够好,有一个读书人,领导想必也不会说什么。 令人意外的是,书法很差,项目最后的表现并不如朋友预料的那般优异,却喜欢到处给人题字。
有一次,反而让公司损失不少。 朋友自觉理亏,他参加了一个读书人的聚会。
在人群中,又怕被领导扫地出门,他忽然发现有一个人正手拿一把打开的扇子,于是时不时会在办公室明里暗里地悉数自己多年以来对公司的付出。 本来老板还在为此次的损失郁闷纠结,扇面洁净,恰好听到他在茶水间如怨妇般的诉说,而那个人和他很熟。
他大喜,当天就将他辞退了。 朋友叹着气,急忙拿起旁边桌子上的一支笔,不断感叹,跑过去一下子把扇子抢过来,人生太难。 我笑着回他说,就要题字。
对方定睛一看,并非人生太难,大惊失色,立刻扑通一声跪下了。
他兴高采烈地说:
“不过写几个字,区区小事,何必行此大礼?”
对方说道:
“我不是求你写,我是求你千万不要写!”
生活中很多人的输,多不是输在自己的能力上,而是性格上,惯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聪明的人明白,唯有承认自己的不足,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人啊,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放下自以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你呢?
02
自,让人头脑清醒
海涅曾说:
“反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深谙“自”智慧的人。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忍不下去了,便想要拂袖而去,但魏征却上前抓住了太宗的袖子,非要让太宗听完自己的谏言不可。
魏征的做法,让太宗很丢面子,但为了自己“善于纳谏”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太宗气冲冲地回到了后宫,并对长孙皇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听了由来之后,一声不吭,立刻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正式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怎么突然行此大礼?”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天子,才会有正直的大臣,如今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啊,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的一席话,不仅浇灭了太宗的满腔怒火,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从此之后,魏征在朝堂上直谏,太宗不仅不生气,反而常常反自己。
正是因为唐太宗能够认清事物真相、不断反自己,才能创造出“贞观之治”的胜景。
布朗宁说:
“能够反躬自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自以为是,往往是堕入深渊的前兆;时常反,才能渐渐打开成功的大门。
一个人,只有看清事物真相、时常反躬自,才能少摔跟头,多得好处。
03
真正的高贵,是骨子里的谦卑
《菜根谭》中说: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骨子里有一份谦卑的人,最是踏实实在,最能以德服人,以能力服人。
在私底下,他们不会自恃过往取得的成绩,以不卑不亢的姿态示人。
如果来往尚浅,你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独特;能看到的,只有干净的外表,平和的态度,仿佛他们也没意识到自己很“了不起”。
国学大师章太炎给后人的遗训说: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以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
他的孙子是一位民办教师,每天一身蓝布中山装,教书育人没有一丝懈怠。
陈丹青和这位教师做了几十年邻居,才知道他的“显赫”身份。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人。
有些人举止平凡,却成就非凡;有些人言行高调,却浅陋无知。
虽说谦卑并不能直接成就一个人,但却能促进一个人的修为。
不要把别人看得太低,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无论走到怎么样的高度,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
俗话说得好:
“自信是一回事,但是盲目的自信只会带来灭亡。”